行,这话题我太有感触了!去年帮表弟参谋毕业去向,我俩差点吵起来。他非说现在“北上广”不吃香了,老家省城机会多还安逸。可转头一看招聘软件,那几位“老大哥”的职位数量和质量,还是甩开其他城市一大截。你说奇怪不?一边是“逃离大城市”的声浪挺高,另一边数据却啪啪打脸。
前阵子不是有份挺火的报告出炉了嘛,名字我就不提了,省得像打广告。它把全国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排了个座次。结果呢?北京,毫无悬念地坐在了头把交椅上。这分数,啧啧,满分!说实话,看到这结果我一点不惊讶。咱琢磨琢磨,北京那地方,甭管你是搞科技、玩艺术、做金融还是搞外交,顶尖的舞台、顶尖的资源、顶尖的人脉,几乎都汇聚在那儿了。它像一块巨大的磁石,甭管你嘴上怎么说“压力大”“留不下”,身体却很诚实,毕业季那火车票、飞机票,指向北京的永远最难抢。我认识好几个朋友,在北京漂了几年,最后确实因为房价、户口回了老家或二线,但你问他们后悔那段“北漂”时光吗?几乎没人点头。为啥?见识、经历、攒下的本事,那真是在别处很难复制的“镀金期”。哪怕最终没留下,这段履历也够分量。
紧随其后的几位,也是大家闭着眼睛都能猜到的“熟面孔”:上海、深圳、广州、杭州。上海最近几年在留学生圈子里风头是真劲。人家政策给得实在啊,落户的门槛相对友好,国际化的氛围又摆在那儿。我有个高中同学,英国读完硕士回来,手里握着几个offer,最后还是奔了上海。用她的话说:“感觉这里的‘接口’更兼容我的‘系统’。” 想想也是,金融、贸易、航运,这些高大上的行当,上海确实是国内顶级的“接口”。
深圳和广州这对“岭南双雄”,实力一直在线,不用多啰嗦。倒是杭州冲进前五,挺让人眼前一亮的。这几年关于杭州的讨论是真不少,特别是互联网那阵风刮起来的时候。感觉它不再是那个只有西湖和龙井的“温柔乡”了,变得特别“吸金”也“吸才”。高级码农、产品大牛、风投精英,真是一波波往那儿涌。这种人才的聚集效应一旦形成,就像滚雪球,带动整个区域都活络起来。
再往下看,第六到第十名也是些“实力派选手”:成都、苏州、南京、武汉、长沙。成都的“安逸”和“机会”结合得确实好,连续多年“最具幸福感城市”不是白叫的,我表弟当初心心念念想去的就有它。苏州呢,简直是“低调奢华”的代表,经济底子厚,环境又没得挑,对高端制造、生物医药这些领域的人才特别有吸引力。南京、武汉、长沙,都是各自区域里响当当的“扛把子”,高校资源多,产业基础也不弱。
这份名单看下来,有个感觉特别明显:人才这东西,是真“挑食”啊! 不是说排名靠后的城市不好,各有各的特色和优势。但对于那些最顶尖、最稀缺的那一小撮人才——就是那种能带团队、搞研发、玩转核心技术的“大神”们——他们的选择范围,说实话,真的非常非常集中。我私下听一些做高端猎头的朋友聊过,他们手里真正顶级的候选人,目光基本锁定在前六,顶多前十晃一晃。二十名开外的城市?人家可能连简历都懒得往那边投。为啥?平台能级、产业生态、配套资源、甚至未来的想象空间,差距是客观存在的。
这就引出一个挺让人揪心的问题:北方城市怎么办? 除了北京一枝独秀,前十榜单里北方城市的身影着实有点孤单(报告里具体是哪个我就不提了,大家自己看)。这差距不是一天两天拉开的。我有个在北方某省会做招商的朋友,整天愁得不行。他说,现在抢人才,光喊口号、给点安家费早就不够看了。人家年轻人(特别是高端人才)看什么?看的是有没有世界一流的实验室、有没有能施展拳脚的高端岗位、有没有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、有没有便捷高效的政府服务、甚至有没有能让家人舒心生活的教育医疗环境。这些都是硬功夫,得扎扎实实、日积月累地去打磨。
我有时候瞎琢磨,要是北方这些底蕴深厚的城市,能真正把“人”的需求放在第一位,下狠心去破除那些阻碍发展的“软钉子”,把营商环境优化得像南方一些城市那样丝滑,把政策优惠真正精准地送到需要的人手里,再发挥一下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优势,未必不能打一场漂亮的“翻身仗”。但这需要极大的决心和持续的努力,而且,时间真的不等人。
看着这份榜单,想想表弟最终签了深圳,我只能笑笑。年轻人用脚投票的结果,往往比任何争论都更有说服力。你所在的城市排第几?你觉得它吸引你留下的真正理由是什么?或者,它最需要改进的地方又在哪儿?这事儿,还真值得咱们好好唠唠。
盈辉优配-股票配资配资平台-可查的实盘配资公司-股票杠杆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