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普陀区三位驻村第一书记——龚良华、殷健、桂英杰,结束了在奉贤区的两年驻村任务,陆续返回原单位。
当他们背着行囊离开时,身后的护民村里仍回荡着游客的欢笑,梅园村中老人闲逛的身影悠然如画,法华村千亩稻田正翻滚着金色的波浪。
两年间,他们用党建“红线”串起城乡资源,盘活闲置土地,点亮民生灯火,为三个村庄注入活力:村集体收入平均增长超50%,农副产品销售总额逾300万元。
更重要的是,他们为自己留下了宝贵财富:田间的沉浸式历练,让他们学会了“接地气”的智慧,明白了“办法总比困难多”的韧劲,以及“心中有老百姓”的初心。
串起铁三角,绘就护民振兴图
在护民村的两年,龚良华像一个不眠的“织网人”,总是在为乡村振兴奔波的路上。他刚到村时,花了一个月走访村民、合作社和前任老书记,和村“两委”班子成员和全体村干部谈心,发现大家的心愿简单却迫切:村里生态底子好,但缺少人流和销路。
村里的上海非遗琉璃、花卉基地和虾稻田都闲置着,村民们种的蔬菜也苦于没有销路。龚良华没有急于“大干快上”,而是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,亲手设计出一条“乡村一日游”,并引进开发蝴蝶庄园、宠物乐园等新项目,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,以一条旅游线路串起致富路上的“铁三角”——村集体、合作社和农户,共享“旅游带货”收益。
起初,流量是最大难题。龚良华回忆,那时他四处“化缘”,设计针对性产品,主动对接沿线景点抱团发展,提供一条龙服务,亲自兼职导游讲解每个点位的故事,让春秋游顺利落地。渐渐地,线路扩展到了旅行社以及社区旅游,并成功开发了“乡村之旅 书记带路”繁花护民文旅品牌。
蝴蝶庄园是他精心打造的:这片曾经的废弃地,如今已蜕变成乡村文旅乐园。游客不仅能骑山地车、玩快艇、在草地射箭,还能到共享菜园体验采摘,或是在蝴蝶文创馆动手做手工,购买村民的果蔬家禽等农产品。驻村两年来,村年度可支配收入较驻村前增长95.3%。
民生事同样让他牵肠挂肚。走访中,他看到独居老人锅里只有一锅“烂饭”,心里很不是滋味。短短一个月,他和村委调研需求,建起镇上首家村级长者食堂“青春里”。但问题又来了:村头的老人走路要半小时多,下雨天更危险。他又设法在村里筹建5个睦邻驿站,由志愿者送餐上门,还拉来周边企业员工和邻村订餐,减轻村财政负担。不仅如此,遇到台风天,他带头夜里巡查、转移群众,第一时间组织力量开展抢险工作,24小时内恢复村里正常生产生活。
“办法总比困难多”,这是龚良华的口头禅。回想两年,他最深切的体会是:做任何事都要“心中有老百姓”,只有敢想敢干,善作善成,才能不负这宝贵的驻村岁月和组织的重托。这段深入基层的经历,也为他未来迎接更多工作增添了十足的底气。
点亮民生灯火,绘就梅园联动图
殷健初到梅园村时,第一眼就留意到漆黑的村级道路。他走访时,村民们围上来诉苦:晚上出行不便,尤其是老人,一位大爷叹道,“天一黑就只能在家待着,路太暗了,怕摔跤。”
殷健没停留在口头安慰,而是发动党员骨干排摸全村需求,逐户了解,跨域联络,最终争取到25万元资金,安装路灯覆盖所有村民集中区。亮灯那天,村民们兴奋地围着新灯张望,有人拉着殷健的手说:“殷书记,现在晚上遛弯不担心路黑看不清了。”
安装路灯后的乡间小路
在普陀区长征镇的基层经验让他在处理棘手事时游刃有余。村口一个自发农产品销售点乱象丛生:垃圾堆积、占绿毁绿、交通隐患频发。殷健没简单取缔,而是走访卖菜村民,听他们讲述,“这个点是自然形成的,5公里内就这一个,撤了我们卖菜去哪儿?”他召集党小组长汇总意见,发现四分之三卖家是本村人,需求真实。于是,他协调在对面工厂巷子设置固定摊位,还配套安排了停车位和垃圾清理机制,并推行村民自治:每个摊主负责自家周边卫生,村干部只管协调难点。搬迁后,点位干净有序,村民们说,“现在卖菜安全了,还不影响别人。”
更大的动作是党建花园改造。原本4亩地荒废已久,杂草丛生、设施老化,殷健四处沟通,市区园林部门支持换新绿化、路灯和运动器材,节省超10万元。改造后,花园成了老人孩子的最爱,他还对接12家单位共建,落地健康讲座、中医课堂等。
值得一提的是,农产品销售则是他的“长跑”项目:从2024年8月起,他组织系列活动,当天采摘直送普陀长征、甘泉等30多个社区,销售额达220万元。一次社区活动,居民们抢购新鲜蔬果,有人感慨,“殷书记带来的货,新鲜有保障,还送到家门口。”
殷健强调“立足实际,积极作为,努力争取”。他坦言,初到梅园村的宏图壮志,在调研后发现并不适用,但他及时调整策略。在两年的工作中,他总结了十二字箴言“请组织、让自己、给时间、许未来”——依靠组织,自行统筹,不急躁,给自己一个交代,也给村民满意。
筑牢产业根基,绘就法华暖心情
桂英杰是三人中最年轻的“90后”,从团区委来法华村时,他开车绕村一周,发现5.8平方公里多是永久耕地,村集体收入较为薄弱。
他和村委班子商量,回收土地流转权,通过上海农交所公开交易,最终促成一年增收58万元。更亮眼的是“吴米”品牌的销售升级:2023年底,他依托之前团区委对接青联委员、创青协会员的工作经验,带着新轧的大米闯进普陀创青协年会,推介后对接国企食堂,实现月均稳定供货;设计文创礼盒,作为伴手礼和福利包,每斤净利润超2元。
法华村水稻田
起初推销时,他被称为“大米书记”。他笑忆道,“别人见我就问,又来卖米了啊?”如今,大米销路稳,村里还试种花卉,计划“花卉+大米”双驱动,村民们从“卖稻谷”转向产业链增值。
桂英杰回忆,起初融入乡村是个挑战。他听不懂奉贤本地方言,初期走访需村干部“翻译”。但他下定决心多听多记,用驻村日志记录诉求,形成清单:调解项目建设、宅基纠纷等60余起,分房攻坚平稳完成全镇超三分之一任务;台风“贝碧嘉”来袭,他和村干部24小时值守,风雨小点穿着拖鞋就清障,查看网格情况;虾塘断电,他第一时间对接镇区应急部门抢修,降低损失。他组织的公益活动同样暖人心:重阳节为老人办“拾光”摄影,老伯伯换上中山装,笑逐颜开;夏天放电影,村里迎来了久违的热闹;请团队唱沪剧和红色老歌,村民点歌不止,一首接一首,不停喊“再来一首”。
村民试种花卉
离开时,村民的不舍最动人。一位老人听说他要走,端来自家甜瓜和毛桃,洗净切好,盘里堆满,催道“再吃一口,再吃一口”。桂英杰相信“群众智慧超乎想象”,两年驻村经验让他深深认知农村经济的实质性问题:乡村需“造血”而非“输血”,如何贯通造血机制是摆在村干部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,而“造血”周期也需足够的耐心。这段经历,让他更加懂得做工作要贴近人民,更懂得政策落地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重要性。如今回到区内,他将融合驻村“所得”更好地推进工作,务求实效。
三位驻村书记的故事,如三重奏般交织。他们离开村落,村民送瓜果、道不舍;他们返回原单位,身上带着乡村的泥土味,也有着踏实干事的劲头。再回岗位,他们将把这些乡村印记融入新岗位,继续认真做事、扎实履职,为普陀的高质量发展添上自己沉甸甸的一份力量。
盈辉优配-股票配资配资平台-可查的实盘配资公司-股票杠杆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